在注册会计师《会计》科目中,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区分是高频考点。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关:其他收益核算与日常活动相关但不宜确认为收入的政府补助等;营业外收入则核算非日常活动的利得,如盘盈利得、捐赠所得。
科目核算范围对比
其他收益主要包含三类业务: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如研发补贴)、即征即退增值税款、个税手续费返还。营业外收入则涵盖五类情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现金盘盈)、捐赠利得、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例如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若采用净额法核算,应借记递延收益贷记其他收益;若现金盘盈无法查明原因,则需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贷记营业外收入。
典型业务会计分录
1. 政府补助处理:收到与收益相关的补助款时,总额法下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分期确认时借记递延收益贷记其他收益。2. 现金盘盈处理:盘点发现现金溢余时,借记库存现金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贷记营业外收入。3. 债务重组利得:重组利得超过损失部分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
易混淆考点解析
考生需特别注意固定资产处置净收益不计入营业外收入,而是通过资产处置损益科目核算。对于即征即退增值税款,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益,而非营业外收入。备考时可运用"日常相关用其他,突发偶然走营业"的口诀辅助记忆,同时建议通过斯尔教育《会计》考点精讲课程中的专题训练强化实务操作能力。
掌握两类科目的核算逻辑需要结合利润表结构理解,建议考生建立业务类型-会计科目双向对照表,重点关注近三年考试中政府补助与资产处置相关真题,通过模拟实训提升分录编制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