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设置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需在连续五年内通过六门科目,综合阶段考核实务整合能力。专业阶段考试科目按两天分场次进行,首日安排《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次日考核《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合理规划备考顺序能显著提升通过率。
专业阶段科目设置与考试时间安排
专业阶段六科考试分两天进行:首日上午考《审计》(08:30-11:00),下午考《财务成本管理》(13:00-15:30)和《经济法》(17:30-19:30);次日上午考《会计》(08:30-11:30),下午考《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13:30-15:30)和《税法》(17:30-19:30)。科目难度呈现梯度分布,《会计》《审计》《财管》因理论深度与计算复杂度被称为“大三门”,建议优先学习。
科目关联性与备考策略建议
1. 《会计》为核心基础学科,与《审计》《税法》存在知识点交叉,建议首年报考;
2. 《财管》需较强数学思维,可与《战略》搭配,平衡计算与理论记忆;
3. 《经济法》《税法》侧重法规应用,适合后期冲刺。典型科目组合如“会计+税法+经济法”或“审计+财管+战略”,可兼顾学习效率与知识连贯性。
综合阶段考核特点与注意事项
通过专业阶段后需参加《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聚焦鉴证业务(涉及会计、审计、税法),试卷二侧重管理咨询(覆盖战略、财管、经济法)。考试要求跨科目知识整合与案例分析,建议通过真题训练强化实务思维,掌握答题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