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差异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核心考点之一,其核心差异体现在适用范围、会计处理逻辑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成本法适用于投资方能够实施控制(通常持股超50%)或对被投资单位无重大影响的情形;权益法则适用于共同控制、重大影响(通常持股20%-50%)的情形,需根据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变动同步调整账面价值。
成本法强调投资关系的稳定性,当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形成控制时,无论被投资单位是否盈利,投资方仅在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时确认收益。例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即使子公司年度净利润增长显著,母公司账面仍以初始成本计量。权益法则体现权益联动原则,联营企业若实现净利润,投资方需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并确认投资收益,这种处理方法更真实反映投资价值变动。
初始计量阶段,成本法直接以交易对价及相关费用入账;权益法则需比较初始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差额调整留存收益。持有期间,成本法仅在宣告分红时借记应收股利、贷记投资收益;权益法则需跟踪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变动,通过损益调整、其他综合收益等明细科目动态反映。例如被投资单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时,权益法下需同步增加资本公积。
当持股比例发生重大变化时,核算方法需相应转换:
建议考生通过斯尔教育《打好基础》系统梳理两类核算方法的底层逻辑,配合《只做好题》完成典型例题演练。冲刺阶段可结合《冲刺99记》强化高频考点记忆,利用《5年真题·3套模拟》进行全真模考。对于核算方法转换等难点,可重点学习难点小灶班专题课程,通过案例拆解掌握调整分录的编制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