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产生,本质上是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在确认收入、费用时存在时间性差异导致的会计处理结果。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如计提减值准备)或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预提费用未实际支付),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加速折旧)或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如预收账款),则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假设某设备会计折旧年限为5年,税法要求按10年计提。前五年会计折旧额高于税法标准,导致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此时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后五年会计折旧停止而税法继续计提,差异逐步转回,负债相应冲减。这种跨期调整机制要求考生透彻理解《打好基础》中关于计税基础计算、差异转回周期的核心知识点,并通过《只做好题》专项训练掌握分录编制技巧。
实务中需特别注意可抵扣亏损的确认条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需以未来很可能获得应纳税所得额为前提。例如企业当年亏损500万元,若未来五年有充足盈利预期,则可按25%税率确认12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斯尔教育《冲刺刷题班》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帮助考生掌握盈利预测的合理性判断标准,避免考试时盲目确认资产。建议配合《冲刺200题》进行高频考点强化,重点突破资产减值、政府补助等特殊业务的税务处理。
针对2026年注会备考,斯尔教育提供完整的进阶学习方案:基础阶段使用《难点小灶班·专属讲义》掌握差异计算模型,冲刺阶段通过《斯尔模考》模拟真实业务场景下的递延所得税核算。建议考生建立差异分类思维导图,将40+个常见业务场景归类为12种标准处理模式,大幅提升答题效率。